自从巴菲特老爷子拿自己的午餐时间拍卖开始,拍卖名人时间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中国的优米网也曾拍卖过史玉柱的时间,据说最后为竞拍者带来了千万级别的投资。不过听到上百万、千万的数字,总觉得拍下他人时间这种游戏不是所有人都玩得转的,为什么它就不能更亲民一点,成为我们社交生活的主流方式?
所以“时间拍卖”的创始人张迪奇就想做这事。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工具很发达,但要在众生喧哗的氛围中吸引到大 V 们的关注,还是很难。比如你想在微博上私信开复老师讨论点什么创业思路,可还有千千万万个粉丝的私信淹没了你的信息。所以“时间拍卖”平台就用最直接的方式让见到你想见的人——为他的时间买单。
那么为什么名人要到一个新的平台上来拍卖自己的时间呢?张迪奇说,就从他们最先切入的创投圈来看,其实很多知名的 VC 也还是有见人需求的,但公开的社交平台的缺点在于没有过滤机制,任何人都可以向他投递信息,他无法以最省力的方式筛选出靠谱、值得见的人,所以需要一个资助过滤的平台。而“拍卖”或许就是一种过滤的好形式——出价越高的人,对竞拍对象个人价值的认可度便越高,同时他的眼界和见解能和竞拍对象对等,从而完成一场愉快对话的几率也就越高。
不过既然名人的时间是稀缺资源,“时间拍卖”平台上就要有足够的稀缺资源才能吸引来大量用户竞拍。这对于没有名人资源的“时间拍卖”团队来说并不轻松,手机APP ,所以他们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用户可以在“时间拍卖”网站上填写自己想约见的人,随后“时间拍卖”会利用自己的官微 at 这个人的第一级伴侣圈以及外围伴侣圈中的人,借助 at 机制来让这条约见信息被看见的可能性最大化。张迪奇说,一旦约见成功,被约见人和约见方又会进行二次传播,为平台拉来流量。
而拍卖只是第一环节,后续竞拍者和竞拍对象的会面是否愉快,也很影响人们对整个平台的印象。所以“时间拍卖”在每次拍卖达成后,都会和双方沟通会面的主题,以保证二人相见时不会因为尴尬、没有主题而浪费了时间。每次见面完成后,竞拍者还会对竞拍对象产生印象评价,渐渐形成一个“立体的”个人档案。
最后,我问张迪奇为什么觉得这个时间点做这件事是合适的?他说从去年开始自媒体的概念渐渐热起来,其实包括微博大 V、自媒体、LinkedIn 在内的等等方式,网站建设,最终目的都是建立起个人的社会价值,而“时间拍卖”就是个人的社会价值建立后的下一环——用社会定价的方式,将价值变现。他觉得我们未来的社交不会是继续被黏在 Facebook 这样的平台上,只能被困于其中不断产生信息流,而是我到一个平台上找到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然后离开这个平台,回归线下 face to face 的交流方式。
我们去年曾报道过的国内公司“约见”和“时间拍卖”类似,只不过“约见”只拍卖名人的午餐时间,且网站目前已经无法打开。国外也有类似的平台,比如我们曾经报道过的为高收入人士定制与明星会面等独特活动体验的IfOnly,已经拿到了 B 轮融资,看起来发展不错。